白唇竹叶青蛇

Trimeresurus albolabris   Gray
   

  361  浏览



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有颊窝,头背都是小鳞片;通身绿色,体侧有的具白色纵线纹;眼睛红
色,尾背及尾尖焦红色。
与竹叶青相近,区别在于本种鼻鳞与第1枚上唇鳞完全愈合或仅有极短的鳞沟;鼻
间鳞较大,显著区别于头背其他鳞片,彼此相切或偶有隔1枚小鳞者。
描述依据标本 福建2雌3幼,广东1雄4雌,海南岛8雄17雌。贵州2雄3雌2 幼,云南14雄13雌1幼,共25雄39雌6幼,70号标本。
形态描述 头大,呈三角形,颈细,尾较短。最大全长雄性(600+142)mm(云南
景东),雌性(585+105)mm(云南陇川)。
通身背面绿色,体侧多有一条白色纵线,位于D1中央,少数标本的位于Dl及D2相邻各半行鳞;侧线前达颈侧、领角、眼后或第2枚上唇鳞,向后止于肛前、尾基部、尾中段或尾末;腹面黄白色。头侧全为绿色或眼以下部分黄白色,在后一种情况下,有的标本上唇鳞仍呈绿色;头腹带白色,但下唇部分有不同程度的绿色,眼睛红色,尾后段背面及尾尖焦红色。液浸标本背面多显示灰黑色粗横斑。
鼻间鳞较大,在吻鳞之后彼此相切,少数标本(10.2%)有1枚小鳞相隔;眶上鳞
较窄小,其宽度仅为左右眶上鳞间距的1/4—1/6,其间一横排有小鳞8—12枚;头背其
余鳞片较小,位于额前区的较平,位于枕区及颞区的中央隆起;鼻鳞较大,不分裂,中
部亦不缢窄;鼻孔圆形,位于鼻鳞中央或中部的下半,开口斜向外后方;鼻鳞与窝前鳞
常相切,仅少数标本相隔1枚小鳞,个别标本相隔2或3枚极小鳞片;眼较小,瞳孔直
立椭圆形;眶前鳞2,上枚与鼻鳞间相隔1枚鳞片;眶后鳞2,极少为1或3枚;眶下鳞为1枚新月形较大鳞片,前接窝下鳞;上唇鳞10—11枚者较多,少数为9或12枚,第1枚较小,略呈三角形,与鼻鳞完全愈合或两端甚至一端仅有极短鳞沟,仅个别标本的一侧鳞沟较完整;第2枚高,构成颊窝前鳞;第3枚最大;第4枚位于眼的正下方,与眶下鳞相隔1枚鳞;第4枚以后的上唇鳞均较低小。下唇鳞11—14枚,个别标本的一侧有10或16枚,第一对在颏鳞之后相切,前3(个别为4)对切颔片。背鳞21(少数为23,个别19或25)— 21 — 15(个别17)行,中段起棱鳞雄性17或19,雌性13—17行,棱弱;腹鳞雄性150—167(平均158.7),雌性151—168(平均159.9);肛鳞完整;尾下鳞雄性56—74(平均67. 5)对,雌性44—73(平均52. 8)对,极少标本的个别尾下鳞成单。
上颌骨具管牙,有颊窝。毒蛇。
Pope (1935), Pope与Pope (1933)报道了海南标本的半阴茎形态。
文献记载:福建各地的标本腹鳞12雄147—162,19雌150—165;尾下鳞12雄61—68, 19雌46—66(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1974)。广西瑶山标本腹鳞3雄151—156(平均153),5雌153—160(平均157);尾下鳞3雄50—66(平均60),5雌49—53(平均52)(范曾浩,1931)。海南那大标本腹鳞21雄153—162,20雌158—167;尾下鳞21雄65—73,19雌52—60,并认为福建与海南福尔马林液浸标本的头部色斑有差别,即福建标本的上唇为白色,而海南标本为灰绿色(Pope, 1935)。据作者观察两地标本的上唇颜色两种情况都有,并非地区变异。云南高黎贡山标本15号(未分性别)腹鳞159—168,尾下鳞44—72(杨大同等,1978)。贵州各地标本腹鳞15雄151—158, 41雌153—163;尾下鳞15雄62—72, 41雌50—71(伍律等,1985)。


大小

最大全长雄性(600+142)mm(云南景东),雌性(585+105)mm(云南陇川)。

生物学

生活于平原、丘陵或低山区,常栖于溪沟、水塘、田埂边杂草中或低
矮的灌木上、田野杂草或棉枝上,常在住宅附近活动,白天及晚上都可发现,但主要于
晚上活动捕食。尾不具缠绕性。吃蛙、蜥蜴及鼠类。剖胃检查云南、贵州、福建、广东
及海南岛15雄19雌,实胃数17,食物频次百分比为小型哺乳动物70.58%,蛙类23.
530%。说明白唇竹叶青蛇的食物以小型兽主要是鼠类为主,一条头体长402mm的白唇竹叶青蛇吞吃了一只全长为184mm的褐家鼠(赵尔宓等,1966)。卵胎生。据在香港观察,6—7月产仔蛇11—13条,初生仔蛇有卵齿,清楚可见,全长约200mm(Romer, 1963)。
福建崇安标本怀卵数4枚,海南那大标本怀卵数7枚(Pope,1935)。
垂直分布:281(贵州榕江)—1600m(滇西高原)。

生境信息

生活于平原、丘陵或低山区,常栖于溪沟、水塘、田埂边杂草中或低
矮的灌木上、田野杂草或棉枝上,常在住宅附近活动,白天及晚上都可发现,但主要于
晚上活动捕食。尾不具缠绕性。吃蛙、蜥蜴及鼠类。剖胃检查云南、贵州、福建、广东
及海南岛15雄19雌,实胃数17,食物频次百分比为小型哺乳动物70.58%,蛙类23.
530%。说明白唇竹叶青蛇的食物以小型兽主要是鼠类为主,一条头体长402mm的白唇竹叶青蛇吞吃了一只全长为184mm的褐家鼠(赵尔宓等,1966)。卵胎生。据在香港观察,6—7月产仔蛇11—13条,初生仔蛇有卵齿,清楚可见,全长约200mm(Romer, 1963)。
福建崇安标本怀卵数4枚,海南那大标本怀卵数7枚(Pope,1935)。

海拔范围
国外分布

国外分布于中南半岛各国,缅甸及泰国(北纬13度以北),印度尼西亚,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北部。

国内分布

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大致在北纬25°左右以南,在东南沿海地区向北可达福建北部。福建(南靖、漳州、仙游、同安、武平、上杭、建阳、龙岩、永安、三明、罗源、福州、闽侯、大田、松溪、政和、福清、闽清、诏安、南平、崇安、浦城、光泽、长汀、霞浦)、江西(全南)、广东(广州罗浮山、鼎湖山、肇庆、四会、平湖、连平、长乐、连山、连县、大埔、徐闻、湛江、高州、化州、东兴、灵山、雷南、钦县、合浦、新会、揭西)、香港(全港各地极常见)、海南(海口、定安、琼海、澹县、琼中、陵水、文昌、白沙、三亚)、广西(金秀、武鸣、凭祥、上思、防城)、贵州(兴义、罗甸、望漠、榕江、荔波)、云南(保山、思茅、绿春、金平、双江、澜沧、西双版纳、陇川、盈江、腾冲、永德、沧源、孟连)。

经济意义

白唇竹叶青蛇吃鼠,在消灭鼠害方面起到一定作用。在我国南部地区常
造成咬伤,对人有害;尤其在广西及云南西南部,毒蛇咬伤病例大部分为本种咬伤所致。


经济用途

白唇竹叶青蛇吃鼠,在消灭鼠害方面起到一定作用。在我国南部地区常
造成咬伤,对人有害;尤其在广西及云南西南部,毒蛇咬伤病例大部分为本种咬伤所致。


分类讨论

种下分类Kramer(1977)将尼泊尔标本订为北方亚种(T. a. septentrionalis),印度尼西亚除爪哇、苏门答腊与加里曼丹三个大岛以外其他岛屿的白唇竹叶青蛇订为海岛亚种(T. a. insularis);本种分布区其他地方都是指名亚种。